本报讯(通讯员 王继成、记者 苗家生) 长期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茎腐病有望得到解决。由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宋佐衡和陈捷教授共同主持的“玉米茎腐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陈捷主持完成的“腐霉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两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课题,历时6年,取得重大突破。这两项研究成果最近被辽宁省政府分别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有关专家认为,这两项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已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指导我国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茎腐病是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重大病害,玉米患该症,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减产20—30%,过去一直没有理想的防治方法。针对此种情况,沈阳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从研究茎腐病致病机理入手寻求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历时6年研究攻关终于取得6个方面的突破:首次发现引起茎腐病害的腐霉菌均在活体内、外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首次按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和相关分析,证实了病菌产生的以PC为主的细胞壁降解酶协同作用是造成玉米茎腐病的主要侵袭手段;明确了寄主外渗物、细胞壁阳离子、酚类物质和糖对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有明显影响;揭示了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与病菌产生的毒素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寄主细胞壁木质化程度、厚度和机械强度在抗细胞壁降解酶中的作用;明确了钾、硅肥可提高寄主细胞壁木质化程度及机械强度,从而增强寄主抗降解酶的能力。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有关科研人员提出了攻克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目前,该项成果已在沈阳、大连、丹东、铁岭等地累计推广460万亩,创经济效益6555万元。